|
內文試閱
流浪到漂流 個性容易緊張,一緊張講話就結巴,小時候常被取笑「大舌勿會講話」;復以年輕時生活困頓,人情冷暖點滴在心,內心累積了些挫折,言行更是退縮。
不喜歡群體,不愛熱鬧,常縮躲在人群社會的邊緣角落。這個位置比較不會被看見,不會被拿來比較,不會被嘲笑。 高中畢業後沒多久,有了個念頭,想把花蓮到台東的海岸,一步步都走過一遍。於是,很長一段日子,自我放逐似地常在海邊流浪,假期有幾天,就野人般獨自在海邊生活幾天。 誰願意離開溫暖方便的家,誰又願意在曠野中日曬風吹雨淋? 慢慢發現,海邊孤苦獨行,身心受點苦,但不用跟人講話,不會被取笑,無需看人臉色。心情逐漸自在。 海邊流浪的日子,心思常在遠方漂流。 心思在遠方漂流的三十多年後,二○一六年八月,經年籌劃,順利完成了難度頗高的「黑潮一○一漂流計畫」。 從年輕時海邊「流浪」,到去年執行黑潮「漂流」計畫,東部海岸和黑潮海流之間距不過數十公里,流浪到漂流,短短這一段,黑髮而白首,之間竟浪蕩起伏了三十多年。 空間距離不遠,但這輩子在海、陸兩個空間,以及在海域裡多層次的種種跨越,之間的穿梭和跌宕,於我而言,直如長浪跨洋後,臨岸激起的聳昂浪濤。 從城市到海岸,海岸到沿海,沿海再到遠洋,層次演繹了我個人生命因嚮往海、接觸海,而在性情、質素與能力上的多重有感變化。 三十多年來以海洋為主要生活領域的各種海上經驗後,發現容易緊張的個性逐漸轉而從容,退縮夙習逐漸轉變為樂觀進取,儘管言行依然低調,但必要講話時試著盡力表達,該做的事,瘋勁傻勁認真努力埋首堅持到底。 從海邊流浪到海上壯闊漂流,這些海海歲月留下不少彷若天空雲跡、海面波紋的折轉情事,我試著以探觸新領域的新鮮感和新奇感,由於口語表達有缺陷,於是以文字來敘事敘情,勤快做筆記,得空時,便將這些筆記整理成文章。 沒想到如此有感而發地留下了二十餘部海洋文學作品。 海邊流浪和航海漂流,留下了顯著的腳跡與船痕,不少人以為這是個性浪漫所致。也有人以為,是一輩子漂泊的命底。 其實,一步步都在觸探和自覺,一步步都在摸索前進,一步步都在為窘境掙扎脫困。 常鼓勵自己,資質不佳,書又念得少,必要以腳、以心,以行動不停地向外探索以為彌補。 這些年來的生活型態,或可以「居無定所」來形容。 「家」在花蓮,但家是個點狀意念,是我心頭山與海的所在,是每趟線狀的遊跡後必然要歸返休息然後重新出發的原點。 南來北往,海上、陸上,時常穿梭於不同甲板,不同車廂,以快慢不同的節奏和移動速度,以各種不同的車輪子和槳葉,在不同的空間裡頻繁往返。 每每晨起將醒未醒之際,常恍惚自問:「這是哪裡?」 鄉村到城市,舟筏與船舶,陸地到海洋,有位朋友就直接說了:「根本是個浪人。」 我還開玩笑說:「浪人那個『浪』字,發音務必精準才好。」 無論如何,「浪漫」或「漂泊」,「流浪」到「漂流」,這四組八個字都從「水」字邊。 這輩子與水與海有緣。 「黑潮一○一漂流計畫」,於二○一六年八月二十二日清晨自花蓮港出發,並於二○一六年八月二十七日晚間返回花蓮港。 漂流團隊自台東大武外海,搭乘黑潮,以無動力方式順著黑潮往北漂流,越過花蓮外海,漂抵宜蘭蘇澳外海,順利完成計畫。 這趟黑潮漂流計畫,是我過去所有執行過的計畫中算難度最高的,但出乎意料之外,縱然有些小波折,但仍以流暢的節奏順利完成計畫。 若以摩天大樓的樓頂來形容數十年來現代化帶領我們島嶼社會快速爬升的高度,以這個高度來看,漂流計畫放掉動力、放掉方向、放掉效率,形式上可說是退回到這棟大樓興築前的地表以下。 數次遠航經驗後,我清楚認知,現代航海,我們是以高科技的船舶航行於原始的曠野大洋。以現代化的陸地思維,我們難以理解,為何海盜事件無法徹底解決,又為何謎一樣的船舶失蹤事件持續發生。 而漂流計畫是以原始念頭、以簡單筏具,漂流於原始的曠野大海。 專家說,人類在陸域上的開發,幾乎已達飽和、已達臨界點狀態,儘管海運巨舶早以穿梭於全球所有海域,但大海的寬深和奧祕,仍保有許多人類開發至今依然無以置喙的原始和神祕。 跟過去執行海上計畫的感覺很不一樣,這趟漂流,確實是將自己從人類習常的高度,拉低、放扁,置入於相對原始的曠野和彷如遺世獨立的情境中。 我們遠離陸地,遠離現代文明,漂泛於無所依賴且不確定的大洋曠野中。 漂流計畫從籌備一直到執行,我的心,從些許畏怯和不安,經過一年籌備後,慢慢走出自信。下海漂流後,身體貼近海,貼近原始,也更貼近自己的心吧。這場漂流途中常隱約覺得,有一對眼,從空中看顧陪伴著我;也有些時候,感覺到這股玄祕的力量還順勢推了我們一把。 我沒有特定的宗教信仰,多年來以大自然為師,學習尊重。也許是因為漂流計畫的不確定性及難度都超越過去經驗吧,這是第一次,如此近切地感覺到天地大海的神性。 海洋不確定因素確實高出陸地許多,海上的各種狀況支援也不如陸地上來得方便,海上計畫多少帶點冒險性,因此,必要更縝密的思慮,更周詳的規劃,更大膽的決策,以及更細心謹慎的執事。 漂流後,一年很快過去了,我開始回頭細想、整理筆記並記述整個漂流過程。 意外發現,漂流不是單一為了解黑潮而進行的探索計畫,這計畫所牽扯的,還包括個人這輩子因海的生命起落,以及因為一階階不同形式、不同層次的涉海、讀海,而反映於個人行動和思想上的多樣變化。 雖已耳順之齡,漂流後這一年來,我更積極於生活的探索。這一年來去學了滑雪,走更多山徑,練習慢跑,還參加了浮潛看大翅鯨的活動…… 漂流後清楚自覺,關於過去累積在心理和身理上的一些不自知的沉鬱和僵固,沒想到的是,漂流計畫竟也含帶以行動突圍、鬆綁、解脫而重獲自由的意象和價值。 漂流後至少明白了,生命必須擺脫束縛,不斷更新,不能再受限於身體、受限於年齡、受限於意識、受限於生活。 生命必要更自在、更自由地繼續漂流。 計畫難度高又能順利完成,除了老天大海的眷顧,不可少的是許多人的支持與努力。 藉此序言,特別感謝漂流計畫的每一位贊助者,感謝主辦及各協辦單位,以及漂流團隊每位伙伴的協力與付出。 沒有你們的支持與協助,就不可能順利完成這趟開創性的黑潮一○一漂流計畫。 本書將於書末附錄所有贊助者與主辦、協辦單位,以及漂流團隊人員名單,衷心表達謝忱。 你們為海洋台灣留下一筆深刻的海洋探索紀錄與榮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