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看世界的方法126
睡美男
作者:李昂 出版日期:2017-10-03 ISBN:978-986-95108-5-1 定價:新台幣350元 就某些層面來說,我們女人,會想要對男人下藥 軀體衰頹,欲望仍然年輕 怎能睡去,巫山一片雨雲 ★繼《殺夫》、《花季》、《北港香爐人人插》、《迷園》之後, 李昂最背德、耽美情欲之作! ★日本女性主義教母—--上野千鶴子,期盼此書! ★廖炳惠(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川流講座教授) 專文導讀 邱貴芬(中興大學台灣文學與跨國文化研究所教授) 鄧惠文(精神科醫師、作家) 李桐豪(作家) 御姊愛(作家) 陳栢青(作家) 盛浩偉(作家) 烈火推薦 貪戀不捨的究竟是小鮮肉, 還是自己喚不回的青春…… 不復熱度的婚姻生活,弛老衰頹的軀體年華,前外交官第二任夫人殷殷轉而發現自己對健身房年輕教練Pan的情愛,似是情感移轉,也似為生命尋回怦然的動力。愛上年輕的Pan令她對自己的年歲感到羞慚,他們是不被接受的吧?她是能被接受的嗎?即使遠走他國旅行也無法藉由距離、時間抑止對潘的情愫與思念,她於是在返台後精心設宴,邀請潘來共度晚餐…… 李昂以她犀利、敏銳又華麗的文筆,在對女人有根深柢固的成見的荒原上,撒下衝破禁忌與偽善的花籽。《睡美男》顛覆了身體、性別、情欲、空間與年齡的一貫書寫,敏細闡述後更年期女人對自身芳華消逝的悲涼,即使逐漸老去,內心仍保有對情愛、親密的渴望;然因身體凋落而終失去的性魅力,也透露出女人心底的自卑與巨大孤獨。紅顏如沙漏急速流失,青春的喪鐘蠢蠢欲響,《睡美男》喚醒後更年期女性的身體自覺,為人類欲求的回春點燃了熊熊烈焰。 「不讓花季離去,睡了美男留春。」
難道女人老了,連談性欲的空間,也沒了? 男人愛年輕嫩妹,女人就不能愛小鮮肉嗎? 講到愛這回事,誰不對青春充滿深深眷戀? 「驚」句摘選 ■妳第一次感覺到身體是因為性行為,因為性,才確實了妳的身體。 ■妳們看到的,從眼中到心中的,還不是男人要看到的。 ■在過往,她的世代,甚且稍後世代的女人,從來不以為男人的身體應該重要,她們認定男人無關外表,要的是他們的內在,男人首要的是事業有成。(他們也沒有身體。至少她從來見不到他們的身體。) ■她說她是一個通姦的婦人。沒有性,只有以身體通姦的通姦婦人。 ■那被社會認定女人五十歲以上即是「半百老嫗」,而「老」女人居然「還」有的性,不僅怪異不合情,因而不乾淨、值得嘲笑,甚至是干犯道德。 ■是不是到了這個年歲,情愛、性,之於他們,不管是小鮮肉或老男人,更多的都只會是挫敗? 名人推薦 ★「《睡美男》乃是驚世之作,它重寫了許多有關身體、性別、情欲、空間、年齡、記憶、回春、整健、世代、因緣、師奶、小鮮肉、網訊交援的敘述,特別是針對睡美人、西門慶及浮士德(Faust)的傳奇,乃至川端康成與馬奎斯(Gabriel García Márquez)的小說……李昂將性、愛、身體、書寫、傳訊、拒絕年老、力保青春的激情又帶進另一個高潮。」——廖炳惠.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川流講座教授 ★「一九八三,女人為生存謀殺親夫;二○一七,女人為愛迷姦男人,小說家到處開戰場,勇於戰父權、鬥沙豬,以前是這樣,現在更是這樣,而且更猛,更挑釁。小說家為愛犯罪,當情感的紅線纏繞人倫道德底線,愛情裡的華麗又寂寞煙火都成了煙硝戰火,此次出版如遠征,臨行前唯有贈她鋼盔與防彈衣,前路凶險,祝福女武神凱旋歸來。」——李桐豪.作家 ★「寫年老色衰,對於青春肉體的貪戀,在世界文學裡自有一脈相傳。湯瑪斯.曼(Thomas Mann)的《威尼斯之死》(Death in Venice)、弗拉基米爾.納博可夫(Vladimir Nabokov)的《蘿莉塔》(Lolita),都是箇中經典,此類戀情的蹊蹺之處,也往往惹人非議。李昂《睡美男》顛倒性別位置,從老去女人的角度重拾這一個主題,別有趣味。結局該如何詮釋,對讀者是一大挑戰。敘述者對於迷姦場景的鋪陳和書寫位置,耐人尋味,值得讀者細心推敲其中的性別政治。」——邱貴芬.中興大學台灣文學與跨國文化研究所教授 ★「青春是小鮮肉,端在盤子上ㄉㄨㄞㄉㄨㄞ地抖,吃不到,舔一下盤子也好。就李昂敢,整碗捧去,還要吮指再三。最是那指頭輕含的風情。愛之不可得,不可得,才是愛。李昂愈活愈像個小女孩,多純真,再直接也不過一句『我想要』,所以她愈寫才愈像紅衣小女孩,路徑迂迴,走勢兇猛,跟著走,越進去,越是深了,經百千劫,常在纏縛。下藥還是下樂,《睡美男》一次都給你了。」——陳栢青.作家 ★「年輕有純粹的特權,卻也因為純粹,情欲就只能是情欲;年老的情欲正因為不那麼純粹、正因為牽連甚廣,反而也就多了好幾層張力。《睡美男》挑戰禁忌題材,顛覆各種刻板印象,這些自不在話下;而故事百轉糾結後所抵達的最後「高潮」,才揭曉:高潮,竟不是瞬間就了結的舒爽,反而潛藏低迴的苦痛,且鏡框式的敘事結構又將這份苦痛昇華為一種對生命的感傷——這才是小說最為精彩之處。」——盛浩偉,作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