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內文試閱
讀人・讀景・讀書 年紀漸長,發現人是從眼睛跟膝蓋開始老的,視力模糊,經年不斷的晨間運動也從快走變成漫步。時下出版物的字級太小,看來特別吃力,翻個一、兩頁就頭昏眼花。讀書時間比以前少,讀人讀景的興味卻越來越濃。用心觀察周遭的人、事、物,體會到的東西跟看書又不同。 當大陸的《深圳商報》找我寫專欄時,《讀人讀景》便立刻蹦出來。前後兩年多,一星期一篇文、圖,在編輯的催促下,竟也累積了不少篇章,集結成為本書。 三年多來奔走大陸,除了在各城市開班授徒,也在朋友、學生的幫助下成立了攝影人文獎,首屆頒獎典禮於二○一六年十一月二十六日在烏鎮木心美術館圓滿。接下來要努力的就是排除萬難,持續不斷地辦下去。 儘管事情多,我仍然抽空寫了大量的文字。人們好奇,為何我能有這麼多的靈感?其實,我只不過是在說故事;《人與土地》、《台北謠言》、《失落的優雅》、《正方形的鄉愁》等圖文書,都是藉著老照片在回憶往事。 《讀人讀景》(南京譯林出版社以《雲水讀年》為書名發行簡體字版)卻不同,一篇篇全是面對日常生活瑣事時的有感而發,照片、文字都是最新創作。依截稿期而定,寫作地點為旅館、機場候機室、隨證嚴法師行腳途中,或是閒坐家中對著自己的倒影發呆時。 那段期間的心境與寫作經驗可謂相當特別,看見的任何事物好像都跟自己有關。幾朵雲、一根羽毛、一截枯樹、一堆破石頭彷彿都在跟我說話。捷運中的乘客、誤闖車廂的蝴蝶、在台北藝術大學的最後一堂課都可成為內容。我不僅看見,還恭敬地將它們當成一部部的經文在讀。 工作越多,閒情越少,往往還得靠著翻閱枕邊簡體版的《雲水讀年》安眠。讀每一篇文章時,我都有如進入執筆的當下。此時不禁感覺,讀書還是很重要的,因為它幫我把遠去的心境找回,給予我新的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