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惡之幸福》相關報導2013.04月號「魅麗Camelia」雜誌──
「不會永遠低潮 楊索 傷痛要靠自己去消化」 2013.04.13 蘋果日報刊載《惡之幸福》宣傳 ──「惡地開出朵朵紅花」 2013年4月《文訊》刊載「記憶的縫補與清創─楊索《惡之幸福》評介」
石曉楓(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系教授)書評 2013.04.12 破週報刊載 「情感的勞作:楊索《惡之幸福》」
楊佳嫻(詩人、作家) 書評 網頁連結 緣於某種自我投射,我一向認為和原生家庭關係太過平順的人,很難淬礪出如履薄冰、剃刀邊緣般的強烈作品。家庭是人生第一道破裂,無法撕除的他者,滲透在血液裡的地獄,比愛情更早,比社會更近。 而正是因為最初也最深的破裂,這樣的人,早早就知道得要找尋其他的力量來源,早早就萌生逃逸的渴望。楊索《惡之幸福》寫她在多子女的家庭中長大,國中畢業後就離家工作,「從未伸手向父母拿過一塊錢,即使是我非常需要一塊錢」,自立,自學,後來從事記者工作,躬逢報禁解除後百花齊放的媒體與社運時代。可以說,她離開家庭,衝入社會,乃至於時代的迷霧,都是在逃逸的路線上。逃逸過,在路上遠遠地回望,才可能和緊繃的記憶拉開距離,看清楚一些什麼,也才能從自己(或寫作)身上發現力量,支撐這痛苦的回望。她的內在始終與家族顛簸的命運、老永和的市井,緊密結合在一起。 (節選) 2013.04月號〈ELLE〉人物專訪── 「楊索 ──惡地也能開出大紅花《惡之幸福》」 2014.3月號 講義雜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