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內文試閱
驟雨 (節錄) 他抬頭望著天空,雲低低地壓著,風的速度比往日要快,是下雨的徵兆。 他已經習慣了雨天出攤,除非大暴雨,出門的人少,才會休息。 隔壁的攤位都已經陸續在整理,左邊的「愛玉冰」正熟練地把檸檬疊成寶塔狀,右邊的「可麗餅」已經把幾個不同口味的食物模型擺好,正對面的「臭豆腐」正在翻動油鍋裡的臭豆腐,「臭豆腐」左邊的「射水球」彎著腰,把一盤一盤飛鏢排好。「射水球」的左邊是一對賣韓國貨的年輕情侶,已經休息一個禮拜了。再過去是一個賣拼布的女孩,他曾經跟她買一個小碎花布做的裝面紙的盒子,放在客廳,這是他曾經跟「布」有過連結的符號。 這裡的攤販之間並不互稱姓名,大都以販賣的種類當作代號,他在這個夜市的名字是「滷菜耶」,以台語發音,賣愛玉的叫做「薁蕘(ò-giô)耶」,臭豆腐叫做「臭豆腐耶」,台語尾音的「耶」把大家拉在同一個水平上,都是討一口飯吃的勞動者。 賣韓國貨的情侶說休息是為了要去韓國找新貨源,他曾經問過他們賣的衣服定價,一件襯衫一九八○元,客人出價,一千六百元也可以成交。他習慣性地在腦袋裡計算一下成本,心裡想,是不錯的生意。 閒置了一星期的攤子今天有了動靜,他看見一個女人的背影,正踮起腳尖把帽子一頂一頂掛到吊桿上面,女人也戴了一頂帽子,瘦瘦的,看不出年齡。 戴帽子的女人應該是遊走在各處的夜市或市場的攤販,他們賣的貨周轉率不高,同一個地方待太久,對逛街的人失去吸引力,所以選擇一、兩天就換地方,吸引新面孔的目光。 有人靠近攤位,他把裝滷味的櫃子玻璃門推開,按客人指點的方向,把那些泛著油光的滷味快速用塑膠小臉盆裝起來,放在磅秤上過磅,然後裝進塑膠袋。 「兩百二。」他一面報價,一面往塑膠袋裡面裝炒過的鹹菜,鹹菜是他生意不惡的祕訣,鹹菜免費,客人覺得他很慷慨。 這些小技巧是從伊娃那裡學來的。 ﹡﹡﹡ 暗夜的溫泉遊樂區,除了遠處旅館的窗戶透出一些燈光,只有伊娃的店繼續亮著燈。兩坪大的空間有一座小玻璃櫥櫃,裡面放著暈車藥、櫻花和柯達底片、電池,牆上掛著一包一包各種口味的蜜餞、一座製作搖搖冰的冰櫃、一個透明的冰箱裝滿各種罐裝飲料,蒸粽子的蒸籠冒出熱氣,還有用小火保溫的薑母茶、茶葉蛋。 溫泉遊樂區的夜晚來得比平地早,這裡看不見太陽緩緩降落的景緻,只有霧從溪谷和樹林裡一陣陣升起,才幾分鐘,空氣就降溫到需要添加厚衣外套。最後一部遊覽車開走之後,賣山產的攤子一一拉上鐵門,餐廳把椅子倒扣在桌上,開始用水沖洗地板。只有伊娃還在忙著蒸粽子,晚上上山的遊客除了熱騰騰的粽子別無選擇,這是獨占市場,他在學校學到的經濟學理論,伊娃在這個山區實踐它。 伊娃是什麼時候變成「伊娃」的,他已經不記得,只記得剛上山的時候還是叫她身分證上的名字,後來就跟著大家叫她伊娃,免得要叫上兩次她才會轉頭。 他的工作是每天清晨八點去把店門打開,還有到山下的市集補貨,晚上在租來的屋子裡陪孩子看電視。伊娃通常要忙到夜裡兩點才回到租來的小房間,這個房間在溫泉區賣場的樓上,是加蓋的違章鐵皮屋,所有的家具都是臨時拼湊的,衣服放在旅行箱和大型塑膠整理箱裡面,沙發墊是床也是坐椅,他在矮窄的空間,把電視打開,讓外面的世界透過黑色的塑膠殼傳送到眼前。 伊娃的店經營一段時間,生意做得不錯,有些東西可以託認識的遊覽車載上來,他空閒的時間多出來,覺得自己和伊娃擠在兩坪的空間沒意思,算準遊客少的時間,他就在房間裡面看錄影帶。廠商的業務隔幾天就主動來補貨,雨傘、OK繃、暈車藥、蜜餞、罐裝飲料……,和業務、客人互動,讓伊娃精神飽滿,臉上的妝更精緻,衣服更講究。 上山第一年,他們就還掉了經營工廠時欠下的負債。第三年,商店街有一間餐廳要出讓,伊娃招了兩個民間自助會,頂下來。 出讓餐廳的人胃出血在加護病房,所以沒有很從容地交接。沒開過餐廳的夫妻接手第三天就重新開張了。菜單還是牆上的那些,伊娃站在店門口不斷把客人引進來,他一邊接遞過來的點菜單,一邊慌張地把高麗菜、牛肉、沙茶醬倒進熱火熱油的鍋子裡,汗從腋下、背、前胸、大腿湧出來。他覺得自己站在深潭中央,頭上還有太陽烤著。 幾天下來,伊娃好幾次因為出菜太慢或味道不對向客人鞠躬道歉,隨即還是神采飛揚地站在店門口,不斷招呼從店門口經過的遊客。在觀光區用餐本來就是運氣,客人只會進來一次,不好吃當然要抱怨,好吃也鮮少專程回來消費,能接一個就是一個。 一個月之後,店裡增加一個人手,負責洗菜洗碗收盤子。伊娃仍然站在店門口熱情招攬客人,他站在瓦斯爐前面讓汗水直接滴到鍋子裡,還是常常被伊娃嫌棄手腳太慢。 又是假日不斷湧進的人潮,他在中餐過後的空檔點了一根菸。一位客人進來: 「老闆,一杯檸檬紅茶。」 「沒有賣檸檬紅茶。」他搖搖頭,指指冰箱可以自取的罐裝飲料。 「檸檬紅茶嗎? 有! 您請坐!」站在門口的伊娃跑進來,一臉笑意地請客人坐下,隨即從冰箱裡取出一罐冰紅茶,又從料理台的置物籃裡翻出一顆檸檬,切了一半擠出檸檬汁,混進紅茶裡,再切一小片掛在玻璃杯上,然後把這個菜單上沒有的飲料交送到客人桌上。 那杯檸檬紅茶,伊娃向客人收了八十塊。 他看著這件事情,確認:這個女人是不會跌倒的。 夜裡,他告訴伊娃,老朋友廖在大陸投資的工廠需要人,他已經答應要過去。 廖是他在貿易商當驗貨的時候認識的,那時候公司的訂單發給有出口配額的大型工廠,工廠再發包給下游的小型加工廠,廖經營的就是專門做「來料加工」的代工廠。大型工廠把布料裁好,一綑一綑載去給代工廠,經過平車縫合、整燙、車商標、檢驗、裝箱。出口以前,接單的工廠業務再陪他去這些代工廠驗貨,他隨機抽樣,把已經裝箱的拆開來檢驗品質。有時候公司規定做生產線上抽檢,廖為了不影響生產線的進度,常常十一點就把他拉去吃飯,又找一些人去卡拉OK唱歌,下班前才載他回工廠。他當然懂得潛規則,只要不是太離譜,很爽快地簽 准「出貨許可單」。 政策還沒正式開放台商登陸,廖把工廠交給太太,和幾個朋友偷跑到東莞買貨回台灣賣,隔一段時間廖問他要不要頂下他的加工廠? 他沒答應,那時候他和伊娃都在貿易商工作,兩份薪水,生活穩定。等他和伊娃都被公司資遣,他和廖商量,接收那批熟手的工人,和原有的代工訂單,結果虧了兩年,只好忍痛結束。他還沒來得及想好下一步,伊娃就已經決定到山上做生意了。 他這輩子永遠記得上山那一天。他們的貨車卡在半路,對他而言,那像是一個不祥的預兆,他陰著一張臉蹲在路邊,等修車廠的道路救援,孩子跑到溪邊玩水,伊娃跟路邊賣香菇的原住民聊天。等救援車把車子重新發動起來,伊娃已經跟那位原住民像老朋友一樣說再見了。當伊娃決定開餐廳的時候,餐廳牆上掛的飛鼠和山羌標本,就是那位原住民朋友送的。 伊娃終於答應放他出去,餐廳又找了一位原住民婦女來掌廚。從山裡出來的那個早晨,霧濃得化不開,車子順著山路一路盤旋向下,愈靠近平地,兩旁的景物就更清晰一些,溪水緩慢地向西流去,這條溪流每年夏天就會因為暴漲沖斷公路,道路不通的時候,他都覺得是老天爺用祂的方式告訴大家,山林需要休息了。 溪漲水的時候,他總是騎著摩托車沿路看,溪裡的石頭被水沖刷,奮力向下游滾動,就像要藉著水的力量脫逃山脈與峽谷的桎梏;而他也終於要走出山谷,走向海的另一端。…… |